閱讀林西莉的第一本書是《漢字王國》,驚艷。沒想到一個瑞典人對中國漢字的理解那么深刻,從此記住了林西莉。
又遇到林西莉則是這本中華書局出版的《古琴》。甫一翻開,就被這本書吸引了。這是一個瑞典漢學家深入古琴世界,講述一個關于彈奏古琴的經歷和體會的故事;這亦是一本講述中國古琴的基本知識和它在文人雅士階層生活里的重要意義,古琴與音樂、詩歌、人物和各種思潮的關系的書。書中從林西莉學琴的經歷和進入古琴文化世界的體悟寫起,不僅詳盡地描述了古琴這件樂器本身,更是深入古琴與中國文人、與詩歌音樂乃至與人的生活方式及命運的關系,以一個西方人看中國的方式,打開了通往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神世界的一扇大門。
眾所周知,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于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余音悠遠。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于堯舜時期。而考古發現則沒有這么早,1978年在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屬戰國早期的琴。但在湖北棗陽郭家廟曹門灣墓區出土的一張春秋早期的琴,距今2700年左右。最早的古琴音樂并非追求悅耳,而是巫師為了與神界溝通,表明其存在所用的法器,構造也很簡單,曲調單一。后來慢慢發展為文人修生養性的樂器。古琴在兩千多年的歲月里一直是中國文人的重要樂器。許多優秀的琴師不是高僧就是哲人,彈奏古琴之于他們乃是自我修行的一種方式,正如參禪,是解脫自我、求索智慧的一種途徑。古琴深受崇尚,在中國無數的詩歌里被傳唱。古琴不單單是一件樂器,更是古時文人生活中一面心靈的鏡子?!稄V陵散》《幽蘭》《梅花三弄》這些優美富有意境的曲子被譜出來,流傳至今。
近十幾年,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古琴也煥發出勃勃生機,研究和演奏古琴的人也越來越多,介紹古琴的書,甚至古琴的譜都結集出版。無論是純學術的,還是技法的,都能滿足不同程度讀者的需求。就是如此,林西莉的《古琴》一書,在閱讀時,仍然能讓讀者有許多的感動。
林西莉,瑞典文的名字為塞西莉亞·林德奎斯特,是瑞典最杰出的“中國通”之一。20世紀50年代在斯德哥爾摩大學學習文學史、藝術史、歷史和北歐國家語言,1961-1962年在北京學習漢語和古琴音樂。她的《漢字王國》和《古琴》獲得奧古斯獎,《另一個世界》獲得謝爾格倫獎。現專心研究中國文化,出版有關中國的著作多部。林西莉結合她幾十年學琴的經歷和對中國文化的體悟,寫成了《古琴》一書。2006年書甫一出版,即獲得當年瑞典最高文學獎——奧古斯特文學獎,在瑞典又掀起一股中國熱、古琴熱。
在《古琴》這本書里,作為一名西方人,作為一名精通西洋樂器演奏的林西莉在講述了認識和學習古琴,帶給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對中國文化的熱愛。林西莉在本書序里談到:古琴和其他高水準的樂器一樣,需要琴師一生的錘煉和投入才能達到至善至美的境地,而如此的錘煉和投入卻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做到。但是通過粗淺地接觸古琴音樂,讓我們不僅有機會見識到這樣一種及其獨特而曼妙動聽的音樂,也有機會與整個中國古典文化親近起來。古琴彈奏貫穿了儒家和道家的傳統,亦包含了很多人生和修養的基本原則。每段音樂都讓人充滿了對大自然的聯想--蘭草、梅花、高山、流水和在空中展翅的大雁。林西莉精通西洋樂,故她認為用古琴來練習音階是對古琴的褻瀆,古琴的品性獨一無二,它發出可以讓人類與大自然溝通,觸及靈魂深處。完美彈出一個音階不是目的,關鍵在于彈琴者通過對音樂達到對人生的領悟。古琴不單是一件樂器,更是一面心靈的鏡子。
林西莉從學琴起延伸到古琴樂器的介紹,古琴的文化背景及技法。由于林西莉扎實的中國文化背景,駕馭這個話題輕松自如。雖然比起高羅佩的《琴道》少了很多學術上的見地。但作者在論述上是從自身的經歷出發,脫去了一層書卷氣,也更顯親切。《古琴》是一本優美、好讀、豐富的書。它裝幀印刷相當精美,通俗易懂、清晰詳盡卻又優雅從容地講述古琴故事的一本書,閱讀起來非常的輕松。